中国数字化博物馆建设的先行者
几年前,我们还在想象如何足不出户游遍世界大大小小的博物馆,领略世界的博大,如今已经可以轻易实现。虚拟现实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数字博物馆”这种新形式,让博物馆从千里之外走进千家万户,同时,各馆的展览活动也在数字化技术的支持下,有了更多、更生动、更具贴近性的展现。一时间,文化产业以一种蓬勃之感快速繁荣着,而这种良好的发展态势离不开行业专家们的努力,丁怡就是一位在博物馆数字化技术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的专家。
作为一名博物馆技术专家,丁怡在与博物馆数字化发展领域的相遇源于她对历史的尊重和“智慧科学”的现代发展心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博物馆在百姓心里几乎和处在神坛位置没什么区别了,脱离群众的状态,不仅阻碍了博物馆的经营与发展,也影响了博物馆作为历史文化宣传单位积极地发挥其历史、文化、精神启发的作用。”在丁怡看来,当代博物馆不论是从对内管理到对外展示,都应该符合现代化形态的工作模式。因此,她结合自身优势,研发出了“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博物馆系统”、“面向机械工程数字博物馆的三维场景精细化重建方法”等技术成果,将技术应用在实际的数字化博物馆建设中。
当一个博物馆从实体走向数字化,它的馆藏也从时而休眠时而亮相中彻底醒来,通过2D/3D扫描后,文物的细节被记录、保存、展示,其背后承载的历史在当今社会得以再次流传。通过VRML技术的虚拟建模、ASP+ACCESS数据库管理等先进技术,使数字化博物馆区别于传统博物馆的网络平台,真正做到将馆内一切场景真实还原到网上。同时,VR技术也让实体博物馆的展览“活”了起来。丁怡认为,不论是机械工程发展的历史还是国家历史中留存下来的精美文物和传统文化,都应该充分挖掘它们新的时代生命和价值,让历史在当今重新焕发生机。
丁怡为中国工业、机械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提供了非常多的智慧方案和先进的技术支持,她提出数字馆的建设应以“传承机械工程历史,传播机械科学知识,弘扬机械科学精神,树立中华文化自信,打造专业科普品牌”为宗旨,打造集机械工业文化传播、机械科技知识学习、优秀科学家精神传承为一体的网络科普平台。在丁怡的建议下,数字馆建设应建设用户界面、展示区、互动游戏区、检索区、讨论区、资源库6个部分,并通过AR、VR技术多角度复现中国不同发展时期的企业全貌,不同时期生产的设备、生产的场景得以同时呈现,展现了中国的机械发展史,同样也是中国工程机械发展史的重要缩影。
丁怡表示,机械博物馆的建设具备一定的专业特点,其本身有很多现代化特色,再与数字化结合后,数字馆的科技感展现会更加震撼,但是其本质上和一般历史博物馆的数字馆建设仍然是一脉相承的,都是为了以更亲近民众的方式对博物馆行业以及馆藏物品和历史文化进行宣传,最终达到继承发展的目的。
除了技术的研发、数字馆的建设,以及实体馆数字化管理的技术支持,丁怡还非常重视专业的教育教学工作。她认为,不论是什么行业领域,想要长期发展,一方面人才队伍建设必须跟上,另一方面技术研发必须始终创新。在丁怡看来,只有全行业的技术研究人员都能够独立地研发具有创新性和优越性的技术成果,中国的数字化博物馆才能真正快速发展。(文/刘佳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