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好奇天线感应四方
编辑的工作在人们心中总是一成不变的,在想象中,编辑的工作由清晨开始,对稿件进行校对与排版,到沉浸在落日的余晖中,结束一日的稿件审阅而止。我国编辑行业资深人士王攀对我们说:“编辑的工作远比人们想象中的困难与复杂。”
王攀毕业于长江大学,所学的专业也是与编辑相关的汉语言文学。在学校中,王攀通过对专业知识的学习,逐渐对编辑行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毕业以后,王攀便进入到编辑行业工作,通过认真踏实的工作态度和极高的艺术修养,王攀逐渐在行业内拥有了一定的知名度,最终成为了编辑行业的知名人士。
据王攀回忆,她刚进入了编辑行业便发现编辑的工作并不简单。编辑的工作是一个发现需求、策划选题、寻找作者、约写稿件、编辑稿件、辅助设计、监督印刷、营销发行的过程,需要她对于整个项目从头到尾考虑清楚,并跟踪到底。王攀透露道:“作为编辑你必须既要有图书兴趣,又要能适应市场,否则就该失业了;你必须拥有好奇心,有360度全视野的好奇心与八卦兴趣,否则你哪来的选题?你得勤快,执行力强,不然就会被别人抢去选题;你要脾气好,对作者、读者、上司、下属,都得和和气气;你还要心怀梦想,既理想主义,又现实主义。”
事实上,王攀的工作经历也证明了编辑是一个复杂的工作。首先,王攀需要每天接触大量的信息从中遴选出少量可以满足当下社会需求的选题,以应对每周一次或者每两周一次的选题策划会,接受主编、同事、发行人员、营销人员的轮番讨论。紧接着,王攀需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以寻找合适的作者,软硬兼施地催促他们完成稿件。王攀表示:“这个时候的工作是接触人最多的,是一个认识人性的过程。”内容确定后,王攀还得跟设计师沟通,做出舒适的版面、封面设计,王攀谈到,这种时候往往需要编辑们精打细算,择合适价位的纸张、工艺,使书本的成本控制在合理的范围。最后,王攀还需要负责书本营销的工作,因为只有编辑才最了解这本书的受众是一群怎么样的人,并针对他们的喜好策划营销活动。到这里,作为编辑的流程才算结束。王攀到现在还记得当初她师傅对她说的一番话:“你花了几个月,甚至是几年时间终于把一个循环做完了,可是我并不能立刻去恭喜你。就算书做完了,你还需要保持耐心,继续努力。因为你做好一本书投向社会,就像石子扔到水中,并不会立即产生波浪;扔一粒也不够,你需要在合适的位置扔去大量的石子,慢慢等待,借助天时地利,才有可能掀起轩然大波。”编辑就是这样一个复杂性极强的工作。
王攀通过自身的一个栏目经验来向我们说明编辑工作的复杂:“我曾经为报社成功策划了一个极受欢迎的历史栏目。那时候,我需要先联系供稿人,让历史大家将他要讲述的知识写在稿件上;然后再带领着编辑部的同事们对稿件进行修改;然后我要就修改的内容与供稿人进行确认;随后要进行排版及内容的最终确认;最后还要根据市场反响与主编、印刷单位等沟通。这一套流程下来要接触形形色色的人,负责各种各样的工作。”
最后,王攀用一段话总结了编辑的工作:“书籍和杂志是时代的函数,编辑要时时追问为什么某些书会流行。编辑必须架起好奇的天线感应四方,但是很多事物仍然会逃脱天线的侦测,这时候就该坦承自己不懂,然后马上去学,这就是编辑。”无疑,这段话说出了编辑的本质:寻找、发掘人们的信息需求,做出合适的信息产品,通过一定的渠道去满足他们,这就算是完成了编辑工作的一个循环。(文/王宝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