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所见,皆我所想呈现——访资深纪录片制片人戴年文
(文/陈晨)近年来,中国纪录片在国家政策与市场力量的双重驱动下,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动能激发下,呈现出蓬勃的创作发展态势。一批高品质且观众喜闻乐见的优秀国产纪录影片相继推出,通过影院、电视与跨全球网络媒介等渠道的广泛传播,获得了国内外观众的一致好评。从《奋斗时代》、《河西走廊》、《如果国宝会说话》、《舌尖上的中国》,到《玄奘之路》、《我在故宫修文物》、《极地》、《美丽中国》等等,实现了流量与口碑双丰收。国内的纪录片创作日益繁荣,纪录片也开始慢慢地真正走进百姓生活。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越来越多的观众喜欢上了由著名制片人戴年文及其团队创作的“戴式纪录片”。
“戴式纪录片”为何越来越受观众的青睐?其艺术魅力来自何处?
“我想大概就是‘真实’二字吧。”国内顶级的影视制片人戴年文分享他的看法,“真实是最震撼人心的力量,人们常说‘生活比小说更精彩’,足见真实的动人。如今的年轻人有着更开阔的视野、更丰富的体验、更高的审美水平和鉴赏能力。好的题材,用心用情用功地创作,把‘真实’呈现到他们面前,一定会受到他们的欢迎。其实纪录片就像是一扇窗,打开了我们的视野。虽然它并不能让我们对它所呈现的东西有个多么彻底的体会或者掌握,但是我们通过对不同的人和事物的了解,能够让我们的视野遍布到更多的维度,也让我们对生活的思考,对世界的探索,有了更多发现和选择的可能性。这是纪录影片的魅力所在,也是我选择投资制作纪录片的原因之一。”
戴年文和他的制作团队一直在坚持这样一种理念:虽然对镜头的选择和拼接,融合了团队的想法,但是“真实”永远是最大的灵感。据悉,戴年文从事影视制作事业已经有十余年了,一直坚持要用真实打动观众,他至今已成功制作、出品了《生门》、《城市梦》、《绕桶马术东游记》等一系列优秀的纪录影片,这些影片可以说都是国产纪录片的瑰宝,不仅包揽了多项国内外大大小小的奖项,其中《城市梦》还入围了多伦多国际电影节、莫斯科国际电影节等多个国际影展;最重要的是这些影片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巨大的心灵震撼,几乎每个观看过这些影片的人都会评价一句:“(这些影片)拍得太棒了,没想到纪录片还能这么耐人寻味,很真实,看完后会给人一种心灵上的冲击,让人不得不自发开始思考这个社会和现实问题,很值得一看。”
在不同的场合,戴年文都被问过同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投资纪录片?他回答得也干脆:“我认识的纪录片导演都是用真实来说话,我喜欢他们。”但身为商人,他更注重的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我们的想法是,应该有一类这样的电影,让观众知道电影和电影人都不是单一的。那么,能不能找到喜欢纪录片的这群人为之买单,然后我们可以一直做下去?”
观众看到的,感受到的,都是我们想表达的。
“永远不要刻意地用故事去灌输观点,‘教育’别人,观众能够感受到什么,都是他自己的解读和体会。观众看到什么,感受到什么,都是我想表达、想传递给观众的。”在访谈中,戴年文讲述了他对制作纪录影片的一些初衷和想法。
他觉得纪录片有多种创作模式,而最核心也是与剧情片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的对象是真人真事。纪录片不是简单的生活记录,不是虚构的某个世界,而是通往现实世界的入口,是拍摄者寻找内心形象的过程。所以无论市场如何变化,创作者也不要忘记,纪录片的灵魂始终是真相与人、勇气与心灵,忘记了创作的初衷,则意味着失去了观众。
他在参与制作时经常强调以人为核心的纪录片,情感、情绪的展现非常重要。要格外关注人物的命运,他的人生以及他的心理状态、他内心的感受,因为从感知的角度,或从观众接受的角度来讲,这种情感性或情绪性的东西是观众能够直接感知到的,是非常具有生命力的。至于为什么会形成这种心理状态和命运底层的社会原因和文化原因,我们都留给观众去思考和讨论。
不难发现,一般的纪录电影都会有人声旁白或者解说,但是有观看过《生门》的观众细心一点就可以发现,在《生门》中既没有为事件定性的旁白,也没有强加观念的字幕。这也是戴年文的作品在剪辑制作手法上跟其他纪录影片的不同之处,“我不想用我们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去引导观众,可能过个几年,你如果回过头来再看,感悟会不一样。有很多人说‘我生过孩子,感悟不一样。’、‘我是个男人,我感悟不一样。’这都很正常。很少人像我们这样是站在各种角度去感悟这件事情,而且每个人在不同时期对某个作品的看法可能会有所不同。”戴年文的解释似乎在证明,以客观的镜头呈现真实事件,把思考和感悟的权利留给观众,不过多引导观众,才造就了纪录片能够达到的最大的意义空间。
“戴式纪录片”,聚焦真实社会。
与一般的剧情影片不同,纪录片的制作周期非常长,从构思到拍摄,再到后期,最后到上映,这中间短则历时两三年,长则可能要花费六七年,甚至更久。对此,戴年文表示,他的影片不需要辞藻华丽的旁白,也不需要漂亮的画面和特效,他要的就只有“真实”,无论拍摄、后期制作花费再多时间都无所谓,只要片子能足够真实反映社会生活,观众能看到、感受到真实,并且愿意买单,那么他所有的努力就没有白费,这一切就是值得的。
戴年文创新的影片制作手法不仅给观众留下丰富的思考和想象空间,而且还为纪录片创作模式的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这进一步推动国内纪录片产业的发展。在访谈的最后,他表示,“每种纪录片都有其不同的表意系统,皆有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纪录片不只是真实生活的‘搬运工’,选择记录什么样的真实,在记录过程中是否保持了对周遭世界的敬畏和对被拍摄者的尊重,无不传递出创作者的认识和思考,这才是纪录片更有价值的部分。 我也希望我的作品能让观众感受到真实和真诚,引发对生活和社会更多的关注以及思考,这就是我想通过纪录片表达给观众的。只要观众能从中有所感受或者收获,这就是我最大的收获和成功,我相信这也是每一位纪录片人所希望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