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夜:利用智能化系统推动体育赛事革新
现代体育的核心是竞技,而竞技体育离不开对参与竞技方分数的评判,到目前为止,大多数都体育运动都建立起了完善的赛事评判体系,并朝着排除主观因素影响的智能化评判系统的方向发展,这能够使得运动员的运动水平得到最客观公正的展示。而对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武术运动来说,完善的评分体系以及客观的评分也是使竞技武术提升赛事层次和关注度的关键。对此,中国著名武术教练宛夜先生深以为然。
根据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的武术赛事数量就多达287场,而到了2021年,仅武术套路赛事就激增到了528场,太极拳赛事达到了192场,武术赛事的发展趋势极为迅猛,而相对应的2021年国内的武术行业产值就达到了6000亿元,根据《武术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5)》中提到至2025年武术行业产值将增长到万亿元的规划来看,武术行业以及武术赛事在未来的发展趋势必将更加强劲。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武术赛事判决的规范化、客观化就势在必行了。
宛夜先生习武至今已有二十余年,自16岁始便开始学习陈氏太极拳,2012年便开始从事武术教学工作,至今已有十余年,拥有深厚的武术基础以及丰富的武术运动教学经验,在工作期间他自创了“宛氏运动训练引导术”用以教学,还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过《核心力量训练对青少年武术套路运动员身体稳定性作用分析》和《青少年武术套路运动员科学训练分析》两篇论文,这些成就无不体现出宛夜先生在武术理论方面也有着不俗的水平。他对于目前武术运动与武术赛事的发展现状有着独到的见解,他认为现代武术运动的发展应该尽力与高新技术相结合,发展出适应时代需求的武术运动与武术赛事体系,而在其中,武术竞赛的评分系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
当下武术赛事的评分依然是以裁判员对运动员所完成项目人为主观评判,然后根据赛事执行的评分标准给出得分。这种传统的评分体制在要求裁判员具备极强的判断力以及深厚的专业素养的同时,并不能完全的排除其主观好恶对评分所造成的影响,而且,以人的肉眼作为评判基准显然并不完全准确。因此,以先进计算机技术为基础制作赛事评分系统就成为了当下研究的重点。
基于此,宛夜先生极富能动性的研发出了“基于大数据分析对比的动作打分系统V1.0”,该系统运用了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作为系统设计底层,利用动捕系统对目标的动态进行捕捉并转化为具体的数据,通过大数据与网络或数据库中的同类项目动作进行对比,并利用人工智能进行分析和判读,最后得出比赛选手的项目得分与具体的分析报告,为裁判下最终判断提供了重要的评分依据,增强了成绩的客观性和可信度。
目前,这一具有开创性的系统已经在多场武术赛事中投入使用,并被多个赛事组委会列为官方评分系统,为多场比赛中争议环节的判决提供了客观且可靠的评判依据,评分成果受到了运动员与裁判组的一致承认,经受住了实战的检验。并且,该系统填补了我国在武术赛事方面智能化评分系统的空白,解决了武术赛事评分系统的有无问题,使赛事能够得出更为客观公正的成绩,对于武术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加快了我国体育赛事评判系统向智能化方向前进的步伐。
武术运动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是大势所趋,甚至整个体育领域都是如此,不止于赛事评分方面,计算机技术对运动员进行训练辅助同样也是计算机技术的热门运用方式,宛夜先生也针对该领域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将计算机技术与体育训练相整合,研发出“基于多源异构数据处理的武术百科系统”以及“基于动作捕捉的智能武术3D动态学习系统”等多套对武术运动员十分有帮助的辅助训练系统,对于他们所接受的日常训练有着极好的补充作用,同样也受到了众多武术运动员与从业者的一致好评。
即使在武术运动的科研领域已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宛夜先生也未停止在该领域的研究与探索,他表示,武术目前所开发出的潜力仍然是冰山一角,自己在未来依然会对武术运动与先进计算机技术的融合领域投入大量的精力,尽全力发挥自己在这方面的优势,与武术行业一道迈向下一个新时代。(文/梁文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