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视域下的工匠精神
《说文解字》释义:工,巧饰也;匠,木工也。工匠指在技艺上有专长或有成就的人。工匠精神就是技有专长的匠人具备的认真负责、精工细作、精益求精的态度和作风,内涵极为丰厚。工匠精神作为一种可贵的职业素养,集中反映了人们对更优产品、更高品质、更好生活的追求。
谢勇表示:“工匠精神是各行各业提质增效的内在动力,将工匠精神与编辑理念相融合,可以提升编辑行业的社会价值,培养编辑人员对职业的敬畏和执着,提升编辑行业核心竞争力。弘扬工匠精神,不仅是编辑人员提升自我价值的有效途径,也是编辑行业提质增效的关键。”
(国内知名编辑:谢勇)
作为具有工匠精神的编辑,谢勇对待工作始终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认真负责,以出色的文字编辑能力创作了《它们去哪里了呀》《生命之火,温暖长留》和《我市网吧遭遇集体维权诉讼,增强版权意识已刻不容缓》等多篇优秀作品。在经过多年的沉淀后,谢勇逐渐在编辑行业披露头角,并最终成了编辑行业的知名人士。
在从业经历中,谢勇深刻地体会到编辑行业生产的产品从属于精神文化范畴,最终面向社会并服务于全体社会成员,一个编辑工作者的理念往往决定着他或她所创造的精神产品的文化高度。他认为,编辑理念既是编辑行业从业人员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标杆,也是职业道德的内涵,还是职业精神的凝练。在时代的要求下,工匠精神与编辑理念相融合是新形势下编辑理念的价值取向。因此,一位优秀的编辑,其编辑理念的追求必然是对作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在文字产品的加工过程中,编辑工作者必须秉承这种信念,再通过各种技术和手段,才能将优秀的精神产品呈现给社会公众。
谢勇告诉记者,这种坚韧的理想信念并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是个人在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它是个人对未来发展的追求,也是个人观念在精神层面上的集中体现。在行业的需求、个人认知、社会实践和个人情感等多种因素长期的综合作用下,行业要求编辑从业人员需要具备相当高的职业素养,而其中需要具备的最基本的专业素养就是坚守工匠精神,实事求是、全心全意服务于社会。
近年来,信息科技不断发展,电子屏幕阅读逐渐赢得大众的喜爱,这不仅给纸质图书行业带来了严重的冲击,而且也让传统编辑行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编辑人员的工作压力愈大。各种阅读平台层出不穷,各种原创文学不断涌出,虽然充实和丰富了精神产品的内容,但没有经过编辑加工的原创文学作品,一定程度上存在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面对这种情况,谢勇提出了他对编辑行业未来发展的看法:“编辑行业应结合当下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优化其社会职能更好地实现对精神产品的维护,使更多精品内容脱颖而出,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及文化自信建设需要。”
在与谢勇的交流中,记者发现谢勇对于编辑行业的认识是宏观的。他认为,全媒体时代是信息共享的时代,社会公众获取信息的方式和途径更加多元化。面对海量的信息,如何提供满足现代人阅读需求的产品呢?这是对编辑行业和编辑人员综合能力的考验。在实际工作中,有些编辑人员面对良莠不齐的信息,很难进行准确的信息加工整合,所以其所创造出来的作品也难以满足大众的需要。对此,谢勇从专业编辑人员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建议:“新时代下,编辑行业需要不断更新和演绎工匠精神,以促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具体而言,要改变编辑行业在时代发展洪流中的被动处境,就需要弘扬工匠精神,为编辑行业赋予新的社会价值。我国的编辑活动早在商代就有文字记录,可见编辑行业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新形势下打造编辑工匠,并以此作为编辑人员的榜样,进而弘扬工匠精神,是编辑行业实现社会价值的体现。作为新时代下的编辑人员,必须具备精耕细作、慢工出细活的精神,把工匠精神与编辑理念结合,积极融合时代精神并注重编辑方式方法的与时俱进。在采访的最后,谢勇总结道:“弘扬工匠精神,既是保障整个编辑行业不断进步的深层动力,也是提升编辑人员人文价值的有效路径。”(文/姜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