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正文

对话雕塑家郭德富:让现代雕塑作品提升群众审美

2023-04-04 09:46:55 来源:- 作者:-

随着我国社会环境建设的逐渐完善,城市环境艺术也有了长足发展,近年来,以景观雕塑为主要媒介的公共艺术频繁出现在全国各大小城市,成为城市形象、城市规划乃至城市生活的一部分。当艺术融入百姓寻常事,艺术家的创作动机、设计理念也要与时俱进,今天,我们走进著名雕塑家郭德富的工作间,探寻雕塑设计在当代公共艺术中如何自洽的答案。

 

图片1.png 

 

郭德富,中国著名的艺术家、雕塑家,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自1998年以来致力于景观雕塑创作,现担任北京勇气号艺术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主创雕塑设计师、中国雕塑家协会理事,主要作品有通辽市城市雕塑《少年赛马手》《音乐之座》、杭州低碳科技馆雕塑《人与鼠的对话》、湾里国际旅游节主题雕塑《春笋》、贵阳大十字广场鸟雕塑、江苏睢宁经济开发区大型雕塑《大红灯笼高高挂》、西南科技大学科技广场与标志雕塑《开天辟地》等,作品多次参与全国性艺术活动及专题邀请展,曾荣获上海浦东国际大赛奖、北京奥运会景观雕塑方案征集大赛佳作奖等重大奖项。

 

Q:您从事城市景观雕塑工作已经超过二十年,当时的城市景观雕塑创作环境是什么样的?

A:一九九八年,我从川美毕业后就步入了工作,当时我在云南昆明女神景观雕塑有限公司任雕塑设计师和经理,不仅要负责城市景观雕塑、壁画和浮雕等工程项目的设计和施工,还要尝试去管理公司、寻找项目来源。和同行相比,我有一个比较高的起点,但同时我从很早开始就在过一种“前沿”的电脑数字创作艺术作品的生活,在设计作品之余,要和项目方、团队同事以及施工工人多方交涉,就像同时担着几桶水过独木桥,保持平衡才能把工作顺利完成。不过,二十年前的中国社会建设环境,大部分中国雕塑家的还是苏联模式在创作城市雕塑,形式比较传统;我通过学习3ds Max, Maya来设计构成我的现代数字雕塑作品,完全打破传统雕塑形式的羁绊,创作出新颖独特的雕塑作品,给城市广场及公共活动空间带来了新的景观艺术,给群众以新的审美视野。比如,我在1999年创作的《胜利之舞》,其创作过程是先在3ds Max中以抽象的三角形构成模型,随后不断调整建模参数直至符合我的创作意向,达到最佳效果,最后作品得到昆明市领导认可,落地实施在昆明胜利广场。在Maya设计软件中,我构想了国内最早的科技雕塑景观作品《科技之光-开天辟地》,用数码“1”和“0”为基本单位结合钻头形式构成标志性雕塑作品,在西南科技大学科技广场科技主题雕塑全国竞赛上,从征集到226件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第一名,获得落实实施权。其后,通过3ds Max, Maya设计出许多现代雕塑作品,如开远市迎旭广场作品《日月同辉》,临沧机场标志作品《阿瓦鼓》,烟台滨海广场主题雕塑作品《乘风破浪》等,给国内公共艺术空间贡献了数字现代艺术作品。

图片2.png 

Q:二十年来您担任过许多重大工程项目的主创设计师,您是如何在委托方的需求和艺术家的自我表达之间找到平衡点的呢?

A:首先,要注重沟通,在谈合作的时候,我们需要明确在项目实施中雕塑设计家自己能掌握多大的话语权,在工作中抓住机会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其次,要去主动接触外界,多去参与设计方案征集比赛、参加行业交流会议,不要局限在自己的工作室里,敢于在更大的舞台发声,一方面可以为自己找到一个表达的新出口,另一方面,也可能会迎来新机遇,我有不少作品都是在设计方案征集活动中被评选为最优方案,因此获得落地实施权,比如《人与鼠的对话》、《春笋》、《大红灯笼高高挂》、《乐章》、《音乐之座》。

 

Q:您的作品大部分都是采用铸铜、不锈钢材质,我曾经听到一个有趣的说法——不锈钢是一种完全违反大自然规律的材料,因为按照大自然的规律,任何金属都必须生锈,但不锈钢不会生锈。在材料选择方面,您有没有自己独特的偏好呢?

A:我们常说城市是“钢铁丛林”,不锈钢的特点注定了它会成为城市景观雕塑的主力军。一般而言,在选择材料的时候,我会先研究当地气候环境特点,比如北方城市冬天会下雪,我们要考虑雕塑的抗风雪能力,选用耐寒不易变形的材料,然后要考虑作品的形态,用什么样的材质更好去塑造成我理想中的姿态。当然,我们今天谈到了公共艺术在蓬勃发展,随着现代城市发展,城市雕塑生命的延续也许不再依赖于传统材料,而是依托在新材料身上,雕塑不一定要立在那里承受十年、百年的风雨洗刷,它的破裂、倾倒和坍塌都可以成为雕塑艺术设计的其中一个环节,我想这是每个雕塑家未来要去关注的一个重要议题。

 

Q:您提到了在未来城市环境艺术建设中,人民群众会逐渐参与到艺术创作中,那么对于设计者来说意味着什么呢?这是否也会压缩设计者的独立创作空间?

A:恰恰相反,这会为设计者争取到更大的创作自由,因为城市环境艺术建设的进程是完全开放的,每个身处城市的人都能察觉到生活的变化趋势,设计师、委托方和每个观赏者都不例外。在近几年的项目合作中,我们常常会去探讨,可持续发展这个概念放在城市雕塑设计里意味着什么?我心中有个答案,它是一体两面的,一面是物质层面的可持续性,我们要采用更科学、更环保的方式去进行创作,比如绿色材料,以及借助新兴科技开创新的表现形式,这恰恰也是我这些年在钻研的领域——数字雕塑。另一面是精神层面上的,就是我刚才所说的,让作品的生命不断创新出新的艺术形式,给群众以新的审美情趣,这要求我们设计师开拓思路,打磨出更多富有交互性的作品。

 

Q:数字技术的普遍应用也是现代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据我所知,您在数字雕塑技术研发领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为业界贡献了“基于三维光纤摄影测量技术的现代雕塑设计系统 V1.0”“基于3D技术的雕塑像素化模拟系统V1.0”等技术成果,对于当代公共艺术的建设也有很大增益。

A:数字技术的魅力在于可以打破时空的限制,数字雕塑技术可以复原古雕塑,也可以摆脱现实的种种限制去想象未来雕塑,当然,它们在公共艺术建设的实际应用中的优势会更加突出,比如我最近正运用基于Grasshopper, HouDini,Polygon建模的雕塑设计系统V1.0”搭建一个线上展览空间,开通线上观赏通道后,可以记录观赏者在面对雕塑作品时产生的各类反应,为之后开发作品的互动性特征提供丰富的参考范本。对于艺术来说,新事物的诞生不会淘汰旧事物,而是一种对创作体系的完善和丰富,在先进技术的支持下,雕塑设计会走得更远,城市公共艺术也会被“塑造”得更加美好。(文/杜游)

 图片3.png

责任编辑: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