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新技术浪潮下的DR技术趋势
一、DR产生背景
自从1895年伦琴发明x线以来,人们第一次借助x线透过皮肤看到体内的骨骼,开启了对人体进行影像学诊断的先例。而最初的x线机是模拟x线成像,利用屏—片系统成像,但是由于是模拟成像,影像一旦产生,其图像质量就不能再进一步改善,又由于它所收集的信息为模拟数据,不能用计算机处理,也不便于图像的储存、管理、传输,所以它的发展受到了明显限制。随着计算机数字图像技术的发展,CR和DR逐渐问世,为我们医学影像学从模拟化走向数字化奠定了基础。
二、旧浪潮DR形式——静态DR
静态DR只能进行二维平片摄影,对于需要造影检查的患者需要使用胃肠机才可以解决,同时静态DR更多的显示的是器官的投影像,单一角度单一时间点很难发现细微病灶,随着动态DR的问世,静态DR逐渐退出市场。
三、新技术浪潮下的DR发展趋势——动态化、三维化、功能化、便携化
①动态化。2009年国外影像厂家岛津将胃肠机与已经发展成熟的平板DR相结合,制造出了第一台多功能动态DR。而2013年,安健科技自主研发了中国首台动态DR,中国也开始逐步迈入动态DR发展时代。
从功能方面上,动态DR是一款多功能DR,可以进行数字化x线摄影、数字化x线造影、数字化x线透视等,相较于静态DR,动态DR具备更多的临床应用场景。;从技术方面:动态DR是使用多功能动态数字探测器成像的直接数字化X射线摄影系统;从临床方面:动态DR具有(17inch×17inch)高清拍片、大幅面(17inch×17inch)透视、毫秒级高清点片、可视化造影、全身拼接、视频实时保存回放等支持精准诊断的功能。(第一张图为动态DR诊断隐匿性病灶临床图像,第二张图像为上消化道造影图像)
②三维化。三维是在动态的基础上实现的。那么为什么要将动态DR往三维化方向发展呢?原因就是目前常规动态DR在临床上有一定临床应用局限性。传统二维平片它极易受到投照角度以及摆位的影响导致漏诊和误诊,而三维检查能全面的呈现被检查部位在多个角度下的三维影像信息,能够提供精准且直观量化的测量数据辅助临床做出精准诊疗。(三维扫描重建图像)
当然会有人问为什么三维检查不在CT和MRI上进行呢。据研究表明,人体在卧位和立位状态下脊柱、关节的形态会发生改变,那么在仰卧位状态下拍摄的临床影像就难以反映人体正常承重状态下的骨骼关节信息,所以也有临床应用局限性。
在三维化研究的方向上,目前这几个厂家的技术算业界领先。首先就是安健科技国内首创的WR-3D,实现负重位下三维扫描与重建。WR-3D是通过CBCT原理来实现的,通过创新型的非等中心扫描实现业内最大FOV,解决业内其他厂家无法实现的一次扫描就可包含双侧髋关节、双下肢等的弊端。其次就是法国EOS,当然它实现三维扫描的原理与安健大不相同,它是通过两组垂直放置的探测器自上而下扫描,获得正侧位的影像,在通过正侧位影像来做模板匹配,拟合出三维影像。最后就是涛影,它的原理类似于G型臂,通过双平面系统扫描,将双平面影像导入骨与关节三维分析工作站,获得三维图像。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这三个厂家目前只有安健科技的WR-3D是真三维扫描。(左边图像为安健科技WR-3D,右边图像为法国EOS)
总的来说三维摄影不仅具备动态DR的全部功能,且较动态DR的二维扫描,三维摄影能够提供更加优质的临床图像以及精准的骨关节参数信息,同时可以补位CT和MRI,实现CT和MRI无法满足的负重位下三维扫描与重建,同时相较于CT,且三维DR还具有比CT剂量更低的优势。
③功能化。当然随着未来对疾病的诊断以及预后评估,功能化发展必然是DR的发展趋势。在肺功能上的应用,可以通过测量呼吸流速、流量分析、肺部通气功能分析等,直观的展现出患者呼吸过程中的通气异常区域,对通气异常及COPD患者提供影像学诊断全新的技术手段。对肺部进行血流灌注分析,来实现在无造影剂条件下对肺栓塞进行评估。还可以应用于骨骼运动方向研究,例如颈椎运动功能成像,骨折修复后愈合状态的评估等。(左边第一张图为肺部血流灌注成像,右边两张图为颈椎运动功能成像)
④便携化。随着时代的发展,DR逐渐趋向于便携化发展。例如现在移动DR等,可以通过轻松推拉,达到多个科室联合使用,增加设备使用场景。便携式移动DR具有体型小,重量轻、移动灵活、操作便捷等优势,可以解决ICU病房或者特殊患者病房内进行床旁摄影时操作机器地方狭小无法操作的弊端。
四、未来DR行业的展望
DR行业的发展历程充满着创新与进步,从最开始的静态DR,到如今动态DR,三维化DR,多功能化DR、便携化DR,DR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为医学影像诊断提供了更加准确、安全、高效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