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房颤,王志勇医生分享治疗新思路
房颤,又称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在21世纪被视为心血管病的流行病。随着年龄的增长,房颤的患病率和发病率逐渐上升,令人担忧的是,约有三分之一的房颤患者在中风后才被确诊。作为一个被称为“房颤大国”的国家,我国许多人对房颤的认识还相对不足。因此,提高房颤的诊断率和治疗率对于减轻疾病负担、改善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
嘉兴市第一医院心内科副主任、中国房颤中心联盟第一届委员会委员、浙江省房颤中心联盟委员,王志勇主任医师指出,房颤是一种心脏节律异常的情况,其特点是心房快速而不规则地颤动。这会导致心脏泵血功能下降,从而增加了血栓和中风的风险。房颤患者常出现心悸、胸闷、气短、乏力等临床症状,严重的房颤甚至可能导致心力衰竭和死亡。
针对房颤的治疗,传统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干预,如射频消融手术。药物治疗主要通过调节心脏节律和降低凝血风险来控制房颤症状。对于一些患者来说,药物治疗可能不够有效或不能耐受,此时手术干预就成为可选的治疗方法。射频消融手术通过破坏心脏中产生异常电信号的部位,恢复心脏正常的节律。但仍有相当部分不耐受药物抗凝或射频消融术治疗的患者,为避免血栓及中风的风险,开展新的医学技术就至关重要。
王志勇医生分享了一位房颤患者的治疗案例:“我接诊过一位被确诊为‘持续性心房颤动、腔隙性脑梗死等’的患者,我和团队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后,发现患者使用抗凝药物可能带来较高的出血风险,同时,房颤也会增加患者患脑梗死的风险,因此必须马上接受治疗。结合患者的身体状况,经过多次讨论,我们建议其进行‘左心耳封堵术’。‘左心耳封堵术’是一种创新的手术方法,通过在心脏的左心耳部位进行封堵,阻断血栓形成的途径,从而降低房颤患者中风的风险。随后,在麻醉科、超声科等科室紧密配合下,我和心血管内科钱钢教授,在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郑良荣教授指导下成功完成了手术。术后超声和造影显示左心耳内无分流信号,封堵效果令人满意。”
这一成功的封堵手术不仅代表嘉兴市第一医院在房颤治疗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也为地区的房颤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因为该技术的卓越疗效,在王志勇医生的推动下,左心耳封堵术已经成为嘉兴一院的常态化手术。然而,王志勇医生也指出,目前在房颤的治疗中仍存在一些误区。其中之一是对药物治疗的依赖过重,忽视了手术干预的可能性。其实,对于部分患者来说,手术可能是更合适的选择,它可以更好地控制症状和降低并发症的风险。另外,一些患者追求完全消除房颤,忽略了控制症状和减少并发症的重要性。此外,他也提醒患者们要理性对待手术风险,避免过度担心而延迟及时治疗的机会。
王志勇医生强调,对于房颤患者,个体化的治疗方案非常重要。在制定治疗计划时,医生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房颤类型、症状严重程度以及患者对手术风险的接受程度等因素。我建议患者们积极与医生合作,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需求都不同,因此治疗方案也应因人而异。对于一些不适合手术的患者,药物治疗仍然是有效的选择。
作为房颤治疗领域的专家,王志勇医生分享道,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预防房颤的发生至关重要。通过改善生活习惯,如积极治疗高血压、高血糖,戒烟戒酒,减轻体重,有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的患者接受氧疗等,坚持健康规律的生活方式和积极预防,我们可以共同努力降低房颤的风险,保护心脏健康,享受更高质量的生活。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我们将迎来更精确、更个体化的治疗手段,从而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未来,新的药物和手术技术的出现,以及更加全面的早期筛查和预防措施的推进,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创新,房颤治疗将朝着更加高效、安全和个性化的方向发展,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健康保障。(文/尚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