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的精细化翻译研究与实践
(文/宋二)在人工智能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传统的语言服务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风起云涌的各种智能工具和语言大模型,似乎让每个人都手握翻译的钥匙。人们不禁在问,专业翻译的价值在哪里?作为专注翻译研究和实践的行业深耕者,罗洪燕见证了二十多年来的多轮技术变革。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日益深入的变革时代,她的职业成就为专业语言服务的价值提供了注解。
作为中译语通公司首席翻译、中国译协理事,罗洪燕在职业生涯中曾为众多出版社、联合国机构、奥委会等国际赛事活动组委会提供专业的翻译服务。丰富的经验和过硬的功底使罗洪燕成为能够将精确度、文化敏感性和专业知识巧妙融合的业界标杆,其专业能力在包括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法律、医疗、文化教育等诸多领域中都有广泛的需求。
罗洪燕认为,在人工智能时代,职业翻译不应再是纯粹的文字工作者,而应深入学习人工智能翻译应用技术及其内核原理,熟练应用大模型提问技巧,掌握并不断更新人机协作手段和工作流程,同时深耕特定领域,能够提供更精细化、人性化的语言服务。
罗洪燕本人在多年前就开始了技术的学习和探索。由她担任英文主编的《汉语英语大数据百科术语辞典》和《数典大数据标准术语体系》在科学出版社出版,成为大数据领域的重要参考资料。她在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科技翻译工作者协会主办的学术期刊《中国科技翻译》上发表《大数据背景下的译后编辑项目研究》一文,探讨翻译领域的前沿问题,深入研究译后编辑的实践发展和前景。
她研发的“机器翻译与平行语料库开发流程”,包含从数据准备、模型训练到评估和优化的各个环节。另一项知识产权成果“GPT-4模型在语料库开发的应用”,研究了如何利用GPT-4模型来处理语料库相关的任务,如数据过滤、预处理、对齐和增强等。
技术创新是手段,而翻译服务在沟通语言壁垒方面的价值内核始终没有变。在人工智能大潮奔腾而来的今天,如何提供更精细化的翻译服务是重中之重。罗洪燕认为,相对人工智能,职业翻译的主要优势在于文化和情感洞察的深度、语境理解及研究查证的准确度、处理复杂和非常规文本的灵活度和创新性以及提供个性化服务的能力。 她以自己的职业经历,说明了人工智能时代翻译的独特价值。
罗洪燕曾主持世博会、冬奥会等重要国际活动的翻译项目,这类项目通常需要向主管机构、参会者、观众和媒体等不同群体传达准确无误的信息,对术语准确度、体例规范度要求极高,译者要确保术语精确无误、译文严格合规。
出版更需要精细化的翻译服务。罗洪燕在社科文化领域译著颇丰,在Springer, 外文出版社等多家知名机构出版,翻译、编辑、审定的作品深入探讨中国古籍,剖析农村自杀、社会资本、刑法变迁等社会关注问题。这类文本通常比较复杂,译者需要具备深厚的学识底蕴,深刻理解文化差异,精妙传达作者的情感色彩与风格特色,从而确保原文的学术精髓与艺术风貌在译文中得以再现。
在人工智能时代,译者还要更多承担实践总结和教研的角色,以推动行业的发展繁荣。罗洪燕曾参与制定了多项与翻译相关的行业标准和文件,并多次在行业论坛讲话并发表论文。她还积极参与培养新时代的翻译后备军,先后在国际关系学院、对外经贸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院校担任MTI教育中心兼职导师,为学生提供研究和学术写作的指导,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为他们的职业发展提供支持和指引。
罗洪燕以其职业经历,生动诠释了人工智能时代的翻译行业发展方向。翻译要更多地成为文化与情感的桥梁,传统和创新的融合者,以更精细化的研究和实践,传递知识和智慧,让多元文化散发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