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智慧教育先锋姚爽婷 探索智慧教育的无限可能
(文/周越)数字时代,教育呈现出智慧教育的新形态,通过科技赋能和数据驱动全方位推进教育变革已然成为时代趋势。今天,我们有幸采访到斯贝瑞奖2023年度教育行业影响力人物姚爽婷女士与我们分享她在教学教育创新方面的丰富经验与深刻理念,借助她的眼睛看中国现代教育,一同探讨智慧教育的奥秘与未来。
Q:姚爽婷女士,您好!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邀请,您在教育创新和推动智慧教育发展方面做出的努力与成就令我们赞叹不已,我想请您进一步分享一下,在数字化时代,您是如何把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应用到创新教育当中,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学习体验和成长机会?
姚爽婷:我在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学习教育科技与媒体硕士项目的时候,受Seymour Papert的Constructionism建构理论影响很深,他认为,好的教育不是如何让老师教得更好,而是如何提供充分的空间和机会让学习者去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我深以为然,这种个性化的学习模式是传统教学不可想象的,但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之走进了现实,这个时代真是很好的时代。我学成归来以后,在实际的教学实践当中始终贯彻Papert的建构主义,充分利用互联网、人工智能、计算机等现代科技拓宽学生的学习边界与体验,我需要强调的一件事情是,智慧教育不仅仅是教学内容和教育工具的数字化,还包括教学环境的智能化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个性化,近年来我在该领域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比如“基于人工智能的远程互动式在线教学方法”“基于云平台的IBL课程设计方法”“基于互联网+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方法”“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教学思维培训方法”,融合物理空间、社会空间和数字空间,创新教育教学场景,推动各种教育类型、资源、要素等的多元结合,借助科技的力量创新内容呈现方式,在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让学习也能够成为他们的美好体验,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能动性,这样形成良性循环,教育才会真正成为学生的长久发展和持续成长的内在驱动力。
Q:在智慧教育的实践中,您又是如何与学生互动,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呢?
姚爽婷:这是我最初进行教育实践时苦苦思索过的一个问题,作为老师我们希望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得到提升和进步,这里涉及一个价值判断的问题,这个提升和进步的基准线到底是什么。我在研究生学习的过程中,慢慢意识到老师的判断标准是完全有可能过时或受主观认知影响的。想要培养更具创造性思维、开放心态、学习热情的学生,首先需要克制对学生的定义和判断。我曾经采用探究式教学法(inquiry-based learning)设计课程,设身处地地站在学生的角度,减少设限,让学生有更多的发挥空间,给予他们充分的安全的表达空间,而我在这个过程中不再扮演传统的“评判者”和“引领者”的身份,更像是一个“辅助者”,帮助学生基于项目开展学习,在教学框架内探索各式各样的可行方案并将知识串联起来,从而实现心智模型的架构。在这个过程中,我惊喜地发现学生们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他们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而是能够将所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出独特的见解和解决方案。
Q:技术为教学带来众多便利,但同时也因为其不受价值规约、忽略人主体性备受诟病,致使信息技术降格成为教学精致化的手段,伦理缺位的教学技术化困境成为智慧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难点,请问您是如何平衡科技的应用与传统的教育价值观,确保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人格培养?
姚爽婷:我认为破解教学技术化困境关键在于明确教育的根本目标,清晰认识到科技只是辅助教学的工具,而非目的。传统教育价值观中强调的人文关怀、道德培养、情感交流等是不可替代的核心要素,在引入科技手段时,应该始终围绕着如何更好地实现这些核心目标来进行选择和应用,坚守人文价值,将道德情感教育贯穿教学始终,以实现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和人格培养。
Q:最后,请问作为斯贝瑞奖2023年度教育行业影响力人物,您对智慧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有何看法呢?
姚爽婷:智慧教育为每个学习者提供适合的教育,让因材施教的千年梦想变成现实,将首次历史性地实现微观层面的个人发展与宏观层面的社会发展全面高度统一,我认为,接下来它将更加聚焦发展素质教育,进一步突破地域和时间的限制,推进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构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高质量个性化终身学习体系。诚然,当前智慧教育仍然面临着技术伦理规范、教师角色转变、教育公平等问题,但我们应该以积极的心态去看待。总的来看,我坚定地认为智慧教育的未来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和广阔的发展机遇,在教育界同仁齐心协力、共同努力之下,这些难题必将在不久的将来得到进一步的克服,智慧教育也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