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伦:深耕眼科医学,以科研创新照亮患者前路
(文/郑辉)在医学的广阔领域中,眼科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关乎着每个人的视觉健康。它专注于研究、诊断、治疗以及预防视觉器官的疾病。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十四五”全国眼健康规划(2021—2025年),眼健康被提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其中强调了加强眼科医疗质量管理、提升近视防控和矫治水平、提升白内障复明水平、提高眼底病、青光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眼底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等关键措施。眼科学的发展与基础科学紧密相关,现代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眼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它不仅是一门发展迅速且活跃的学科,而且对于培养专业人才具有严格要求,要求他们不仅要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知识,还要有独立从事科研的能力
在这个背景下,涌现出了一批批杰出的眼科医生和科研人员,他们不仅具备深厚的学术背景,更以不懈的创新精神推动着眼科医学的发展。而刘伦医生,正是这批优秀人才中的佼佼者。现任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主任医师的他,不仅在临床上有着出色的表现,更在科研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刘伦医生的学术之路可谓是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拥有安徽医科大学博士学位的他,不仅在眼科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更在科研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他的研究工作,始终围绕着如何提高眼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为患者带来更好的视觉体验。
在刘伦医生的带领下,他和他团队参与了多项重要科研项目,其中包括《全域扫频OCTA在重度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诊疗随访中的应用研究》。该项目旨在通过创新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技术,为重度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患者的诊疗随访提供新的科学依据和技术手段。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眼部并发症,其中重度NPDR是患者病情急剧变化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患者的视网膜已经发生较为严重的病变,可能短期内出现视力急剧下降。因此,对于重度NPDR患者的眼底病情进行准确评估和规范的诊疗随访至关重要。然而,目前眼科医师在如何规范地进行此类患者的诊疗随访、预防其进展到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方面仍面临挑战。
刘伦医生的研究项目正是基于这一临床需求,利用新近发展的全域扫频OCTA技术,对重度NPDR患者接受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治疗前后进行眼底病变的定期定量评估。全域扫频OCTA技术以其高分辨率、快速扫描和眼球跟踪等优势,相较于传统的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等技术,更能满足重度NPDR患者随访频次高、无创监测的需求,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研究内容包括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重度NPDR患者,通过全域扫频OCTA检查,评估患者视网膜无灌注区面积及血流密度等参数,并在抗VEGF治疗前后进行多次随访,以观察病变的进展和治疗效果。此外,研究还将分析视网膜无灌注区面积的变化与血糖水平、治疗次数等因素的关系,为临床医生制定个性化的诊疗方案提供数据支持。
该项目预计通过三年的研究,将为重度NPDR患者的诊疗随访提供新的定量评价指标和技术方案,对保护患者视功能、逆转病情进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刘伦医生及其团队的努力,不仅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更为眼科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除了科研成就,刘伦医生还积极参与国内外的学术交流活动,不断拓宽自己的学术视野。他参加过“2024眼底病学术交流会议暨国际视网膜研讨会”“AAO美国眼科学会年会”等重大型国际会议,与全球的眼科专家共同探讨行业前沿问题。这些经历不仅丰富了他的学术视野,也为他带来了更多的创新灵感,使他的研究成果更具国际影响力。
谈及未来,刘伦医生表示,他将继续深耕眼科医学领域,通过科研创新和实践经验的结合,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高效的诊疗方案。他相信,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医学的发展,眼科疾病的治疗将迎来更多的突破和可能。
刘伦医生以他的专业精神和创新精神,为眼科医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他的故事,不仅激励着更多的年轻医生投身科研和临床实践,也为患者带来了希望和光明。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期待刘伦医生能继续为眼科医学领域带来更多的创新和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