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动态DR肺功能成像技术,将为呼吸内科带来哪些创新价值
动态成像技术已经发展十多年,技术已经相对普及,但是把动态成像技术融合到移动DR上并且增加肺功能成像技术是近一年来才有的发展趋势,那肺功能成像技术究竟能为临床带来什么帮助呢?接下来就简单介绍一下移动动态DR肺功能成像技术在呼吸内科上的应用价值。
首先介绍一下把肺功能成像技术搭载在移动DR上的应用优势。移动DR小巧轻便,凭借着其灵活性,可以轻松运动于急诊科、ICU、呼吸内科、病房等科室,甚至可将其移出院外进行使用,所以将肺功能成像技术搭载在移动DR上对于危重症患者、不宜搬运移动患者以及院外患者的检查将会带来新的价值。
(移动动态功能DR——灵犀)
众所周知,呼吸系统疾病例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炎或哮喘等是通过肺功能进行评估诊断。目前金标准诊断是肺功能仪检查。但肺功能仪需要患者提前进行呼吸训练,然后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吹气评估,这就容易受到操作者以及受试者的影响,导致测量不准确,影响诊疗,且肺功能仪检查也无法准确定位患者全呼吸周期通气异常区域位置。最重要的是,对于危重症患者以及无法移动的患者就无法进行检查。而这就是移动动态肺功能成像技术的价值所在。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非传染性疾病中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致死人数最多的主要原因,在我国,每2.5分钟就有一个患者死于COPD。接下来就以COPD为例,介绍肺功能成像技术在临床的应用。
肺功能成像技术中的——肺通气可视化分析功能。基于动态DR实现的肺通气可视化可以在不打造影剂的情况下实现,它是通过患者肺部气流运动导致的肺部密度变化来进行成像,这就可以对潮气量进行相对评估,来检测肺叶单元的通气缺陷区域,并且可以对气体陷闭和气流受限进行鉴别诊断。那么通过肺通气可视化影像就可以更加直观地展现出患者呼吸过程中通气量减少的异常区域,并且对空气潴留及通气限制进行评估,为COPD早筛提供一种简单、低成本、低侵袭的日常化影像学检查方法。
(肺通气可视化图像)
肺功能成像技术中的——肺野面积测量。有研究表明呼吸运动导致的肺野面积变化率能够反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气流受限患者空气潴留情况。可以通过下面两例COPD患者治疗前后肺野面积变化曲线来观察。通过这个研究发现,一个呼吸周期中肺野面积变化率反映了气流受限的严重程度,这两个患者经过治疗后,肺野面积变化率均增加,表明治疗后患者肺功能有所改善,这与肺功能测试结果相一致。这也就说明了移动动态肺功能成像技术所实现的肺野面积测量能够作为辅助诊断COPD的工具。
(两位COPD患者治疗前后肺野面积变化对比)
肺功能成像技术中的——膈肌运动测量。膈肌是最重要的呼吸肌,通过评估膈肌运动,特别是在潮气呼吸下的膈肌运动,对于诊断与呼吸动力学相关的疾病有重要价值。国外有一个研究,通过对比39例COPD患者和47例正常人在潮气呼吸时横膈膜的移动和峰值运动速度的区别,在这个研究中表明COPD患者站立位潮气呼吸期间的膈肌运动明显大于正常受试者,并且COPD患者吸气期双侧膈肌的峰值运动速度也明显快于正常人,那就说明可以通过膈肌运动的幅度以及峰值运动速度来对COPD进行诊断,同时在这里也发现左右横膈膜移动比率也可能是诊断COPD有用的数据。
(正常受试者与COPD患者膈肌运动对比图)
在国外的一个对比研究中就发现横膈膜的运动在COPD患者与正常受试者之间存在差异,在COPD重症患者与轻症患者之间也存在差异,这也说明了膈肌移动和运动速度的差异可作为辅助诊断性阻塞性肺病,也能作为慢性阻塞性肺病严重程度的指标,并可用于监测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
(正常受试者与两位不同程度COPD患者膈肌运动对比图)
综上所述,这三个肺功能成像技术不仅能够帮助诊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对于其他呼吸系统疾病例如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呼吸衰竭、先天性呼吸系统疾病等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都具备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这也就为呼吸内科带来新的医学影像诊断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