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飞:以人文融合新理念,重塑建筑新面貌
(文/黄婷婷)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人们用来生活与工作的建筑空间在形态与功能上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建筑设计也从单一的物质空间构建,逐渐转变为对人文关怀、功能优化、生态环保及艺术美学等多维度追求的综合性艺术,各种新颖、独特且富有深刻哲思的建筑创意与设计概念层出不穷,催生了“绿色建筑”“智慧建筑”以及“生态城市”等一系列新型建筑形态的出现。在此大背景下,知名建筑设计师陈飞先生以其与众不同的设计理念,使建筑在结构、功能以及美学等多个层面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统一,赋予了建筑体更强劲的“生命力”,不仅使生活在其中的人们享受到了更加舒适、便捷且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环境,更深刻影响了建筑设计的未来发展方向。
建筑设计师 陈飞
陈飞先生现任职于中国建筑设计行业的领军企业之一—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同济建筑设计研究院”)。在此工作期间,陈飞先生深度参与了众多具有显著社会影响力和高度创新价值的建筑设计项目,包括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繁昌校区的整体规划与设计、安徽医科大学新校区生活区设计、达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新院区规划与建筑设计项目以及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改扩建工程等。在这些项目中,陈飞先生从地域文化、环境适应性及未来发展趋势等多维度出发,贡献了诸多独到、创新的设计方案,使最终呈现的建筑作品不仅在视觉上令人耳目一新,更在建筑功能上实现了前所未有的传承、优化以及提升,极大地提高了建筑的使用效率与舒适度,使该建筑在落成后能够发挥出比预期建设目标更为卓越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其中,陈飞先生在教学建筑设计方面的造诣与成就尤为突出,成功打造了众多具有集美观性、环保性、创新性和实用性的教育建筑设计典范,这些作品不仅在功能上实现了对传统教育空间的超越,更融入了地域文化的精髓与学校的教育理念,从而塑造出既富有文化底蕴又符合现代教育需求的新式校园。在陈飞先生看来,教育建筑不仅是提供学生学习知识的传统场所,更应该是启迪智慧、培养品格、促进社交和增强归属感的多元化平台。他坚信,一个优秀的教育建筑应该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并为他们提供一个安全、舒适、充满灵感的学习环境。
陈飞建筑设计概念图: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繁昌校区教学楼内部图
秉持着这样的建筑设计理念,陈飞先生在实际的方案设计过程中,在充分考虑建筑传承以及其基本功能需求的同时,更加深入挖掘并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创新性地设计了一系列富含人文关怀的细节元素,使得建筑本身突破了传统功能的局限,并衍生出了更多元、更丰富的使用场景与体验价值。比如在海南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一期)项目的规划与设计阶段,考虑到海南地区雨季较长且气候多变,师生们在雨天出行常面临衣物湿透、行走不便以及因避雨而耽误行程等困扰,陈飞先生提出在校园内多使用“风雨连廊”的设计。所谓“风雨连廊”是一种连接校园内各个重要建筑(如教学楼、图书馆、宿舍楼等)之间的室外步行通道,通常采用透明或半透明的顶棚材料构建一条既能遮风挡雨,又能保证自然光线透过的通道。陈飞先生增设 “风雨连廊”的设计构思有效解决了广大师生雨天出行的困扰,为师生在突发的恶劣天气环境中提供了一个安全、舒适、丰富的步行空间,并且陈飞先生在“风雨连廊”设计中加入了多元化的非正式交流空间,如学习室、创意书店、休闲咖啡厅等,这些空间的加入丰富了校园的公共空间层次,满足了学生对于学习、休闲和社交多样化的需求,还充分利用了风雨连廊的交通空间,使得原本只是普通、单一、交通的连廊成为一个集学习、交流、休闲于一体的多功能停留空间。在这里,学生和教职员工不期而遇,自然而然地促进了不同学院、不同学科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为校园营造了更为浓厚的学术氛围。该项目落成后得到了师生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与积极反馈,尤其是其中“风雨连廊”的设计更是成为校园内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其不仅在实际使用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解决了师生们雨天出行的难题,更在无形中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发展。
陈飞先生这种“以人为本、注重细节”的设计理念,不仅体现在“风雨连廊”这种细节设计上,更体现在他对整个校园功能的规划和布局上。在传统校园规划中,教学区、生活区和运动区往往被生硬地切割成界限分明的独立区块。这种“楚河汉界”式的布局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校园管理,却无形中加剧了功能区之间的物理与心理割裂,严重限制了学生的自然交流与多维互动。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兴起与持续扩张,大学校园占地面积不断攀升,上述问题愈发凸显,导致校园空间利用效率低下,师生在日常活动中频繁奔波,消耗巨大的时间与精力。为了打破这种局面,陈飞先生大胆创新,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校园布局理念。他将原本“各自为政”的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重新划分为若干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融合的小区域,即“微缩型校园”。在这个“微缩型校园”中,每个小型的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通过精心设计的步行道、生态绿化带和休闲空间紧密相连,形成了一个个功能完备、交通便捷、环境宜人的“微缩型校园系统”。简单来说,就是每个小区域都集成了教学、生活、运动等多种功能于一体,且这些区域之间由人行道、休闲广场以及景观廊道等公共空间进行穿插连接,使得师生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舒适的方式,穿梭于不同的功能区之间,享受便捷的学习与生活体验。
陈飞建筑设计概念图:衢州职业技术学院校区俯瞰图(部分)
陈飞先生在其所参与的衢州职业技术学院的校园规划与建筑单体设计、江西农业工程职业学院的新校区规划以及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松江校区的扩建等多个项目中,均深入采用了“微缩型校园”这一设计理念。在该理念的指导下,这些学校的各大主要功能区域,如学生生活区、教学区、配套服务区以及体育运动区等,通过采用符合当地气候、地形以及文化特色的灵活空间布局策略与功能融合设计手法,辅之以构建独特的交通体系、绿色生态通廊以及多样化的共享服务空间,实现了各区域之间的无缝对接与高效互动,使得各区域既能满足各自的功能定位,又能实现相互之间的协调与互补,如学生生活区与教学区之间通过便捷的步行通道和休闲交流空间实现了知识获取与生活休息的流畅转换、教学区内部不同学科楼之间通过共享中庭和协作空间促进了跨学科交流与合作、配套服务区则通过随处可见的智能化的服务设施提升了师生日常生活的便捷性与舒适度。这不仅极大地提升了校园空间的利用效率,还促进了不同功能区之间的紧密联系与资源共享,为师生创造了一个更加和谐、开放、富有活力的校园环境,为各类教学与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支持。
除了上述建筑设计理念之外,陈飞先生还提出了其他诸多极具前瞻性与创新性的设计理念,如“单体建筑复合化并向群组建筑发展”“正式与非正式学习空间的整合设计”以及“建筑立面生态化与艺术化的融合”。他将这些设计理念广泛应用到了他所主导的一系列高校建筑设计项目中,成功地将之转化为了一座座兼具实用价值与艺术美感的建筑实体,并通过科学、多元的空间布局与功能配置,促进了校园内各功能区域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建筑与外部环境的和谐共生,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优质的学习与生活空间,增强了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更为重要的是,陈飞先生的这些设计理念与实践成果,极大地丰富了教育建筑设计的理论体系与实践案例库,为更多高校进行校园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启示,使广大学校能够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创造出更加高效、灵活、多功能的校园空间,不仅满足了师生日益增长的学术研究与学习交流需求,还实现了师生对于生活品质、身心健康及文化体验等多方面的追求。
凭借在建筑设计领域的卓越贡献,陈飞先生获得了“金阁奖·杰出贡献个人奖”“建筑设计行业先锋人物”等众多殊荣,成为中国建筑设计行业的领军人物之一。然而,面对荣誉与成就,陈飞先生并未因此止步,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智慧建筑设计、绿色建材应用以及生态城市构建等建筑设计中的新兴领域,不断探索和实践更加低碳环保、高效节能以及人性化智能化的设计理念与技术。相信在未来,在陈飞先生等杰出建筑设计师的共同努力下,建筑设计行业将不断突破创新,为人类社会的绿色转型与可持续发展贡献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