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正文

中国信创硬件产业报告:国产ARM生态难题待解

2025-01-14 18:12:26 来源:- 作者:-

伴随着信创产业进入“深水”,一方面,数字经济、计算中心建设等政策带来的信创产品需求增长愈发明显。另一方面,信创产业生态薄弱,部分技术路线受国外掣肘,发展资源分散等问题也日益突出

 近日,赛迪在《2024-2026年中国信创硬件产业发展建议报告》中指出,完善的生态建设是信创产业发展的核心,以国产ARM为代表的信创CPU生态壁垒亟待拆除,相关厂商应加快促进国内芯片技术和生态体系的融合发展步伐,建设全国信创统一大市场

图片1.png 

信创深水区,产业生态建设刻不容缓

 与传统信息技术产业相比,信创产业更加强调生态体系的打造。从根本上说,信创整体解决方案就是通过打造以CPU和操作系统为重点的国产化生态体系,系统性保证整个国产化信息技术体系可生产、可用、可控和安全。

 根据赛迪观点,信创产品适配软硬件数量越多,经验越丰富,竞争力越强。目前,信创硬件行业面临的重大挑战是如何实现从“可用”向“好用”的转变,而生态匹配度决定了产品的好用程度,继而影响信创硬件企业竞争力。

 从需求侧来看,在进行服务器国产化替代的过程中,大部分下游用户明确要求CPU、操作系统、虚拟化软件、数据库等产品自主可控,拥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具备完善的适配生态圈。完善的适配生态圈意味着较低的迁移成本,这是党政以及金融、电信、教育等关基行业用户的共同诉求。

 报告指出,尽管国内信创产业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最大的驱动因素仍然是政策,行业用户的应用积极性还有待提升。影响行业用户使用国产信创产品的最主要因素就是信创产业生态建设的滞后。

 国产ARM CPU,指令集限定生态壁垒

 作为信创硬件的核心构成,国产CPU的生态价值很大程度上源于指令集,购买指令集的本质是购买兼容此指令集的软件运行权,也就是软件生态。在国产CPU路线中,ARM厂商的指令集授权限制较大,目前仍存在严重的生态壁垒。

 报告显示,六大国产CPU指令集类型有四类:鲲鹏(华为)和飞腾采用的ARM指令集、海光和兆芯所采用的x86指令集、龙芯所用的LoongArch指令集以及申威所用的SW_64指令集。

 相较于其它国产CPU,ARM路线厂商由于未取得ARM v9架构的授权,不仅面临产品性能无法赶超国外的被动局面,且面临基于ARM v9及更高版本开发的应用生态脱节风险。

比如,华为的鲲鹏920在发布之初快速取得党政、电信等领域的订单,但是鲲鹏CPU的指令集架构授权仅可在ARM v8基础上进行产品更新迭代,可持续发展能力,在服务器和工作站等领域的生态兼容性不足,对核心业务支撑能力有限。

 赛迪认为,对于ARM架构而言,在移动端市场拥有很丰富的应用基础和开发生态,而在商用和行业领域的CPU使用场景,软件适配还存在较大的问题。

 根据报告数据,截止到2023年8月底,与飞腾完成兼容性适配认证的软件和外设不足3万款,与鲲鹏完成适配认证的软件低于2万款。

 破解生态难题,打造信创统一大市场

 完善的生态建设非一朝一夕之功,想打破已有的生态壁垒,需要大量时间、资金以及人员的投入,难度非常大非举一家企业之力就能完成

 近年来,飞腾和鲲鹏分别主导构建了“PKS生态”与“鲲鹏计算产业生态”,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生态迁移成本仍然较高。并且,由于国产ARM采用了封闭式生态体系,对外适配能力更加薄弱,甚至影响到了产业整体创新活力。

 今年,广西地区相关部门发表文章,指出当地鲲鹏计算产业存在三个不足。比如鲲鹏应用覆盖范围主要集中在政府政策指导性强的相关行业,而企业、医疗、教育、交通等行业应用适配数量少,同时落地产业整机以组装为主,缺乏创新。外来人才不愿来桂,本地人才培养不足,导致产业集群化程度不高。

 基于国产CPU生态发展难题,报告给出建议,信创企业要进行联合发展,共建生态,同时要加强与上下游企业的深度合作,通过系统优化、垂直打穿实现持续的替代升级,走出“单品追赶、系统领先”的发展之路。

 此外,信创生态建设离不开信创全国统一大市场,这就要求在信创建设过程中要进一步打破市场壁垒,鼓励更多的企业参与创新,激发技术创新活力。并且要杜绝地方保护主义,破除信创企业在不同地区采购的准入门槛,让市场的竞争回归技术本身,公平公正对待所有信创企业。

责任编辑:小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