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正娟:构建数字资源平台,点亮教育公平之光
(作者/王毅)在扬州古城的青砖黛瓦间,一位教育工作者用十余载光阴,潜心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创新故事。卢正娟,这位深耕学前至中学全阶段教育的创新实践者,始终以敏锐的行业洞察和炽热的教育情怀,为破解教育发展难题,推动教育公平贡献着智慧和力量。
直面痛点:破解教育困局
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卢正娟深刻感受到教育行业正在面临着三大挑战:其一,城乡、区域间的教育资源分布严重失衡,偏远地区教师往往需要耗费数小时才能获取一份优质教案;其二,传统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标准化教学内容与学生认知水平错位的现象普遍存在;其三,教育数字化转型不成体系,在教育数字化过程中,许多机构简单将纸质教材电子化,却未能构建系统化的数字资源生态。在深入偏远地区教育帮扶时,她目睹了乡镇教师为寻找适配课件多方求助,见证了山区孩子用着五年前出版的电子教材,认真学习着已经不再是考试范围的知识点。这样的体验深深刺痛了她作为一名教育者的心,她更加深切的意识到,要真正实现“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必须构建突破时空界限的教育资源中枢。
为了让更多的孩子都能公平的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让教育科技也能惠及偏远地区的教师和学生,卢正娟带领团队潜心研究,深度融合云原生架构、大数据处理、AI算法、微服务开发等技术栈,耗时两年打造出了“数字教学资源库平台”。这是一个集成了百万级优质教学资源的在线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也是一个能够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帮助教师提升教学质量的教学服务系统。“数字教学资源库平台”以“精准对接需求、智能优化供给”为核心,通过对接全国教育数据库、名校教研成果和教师原创内容,构建起覆盖K12全学段的立体化教学资源矩阵,其中的教学资源涵盖了课件、教案、习题、微课等各种类型,为用户提供了一个“一站式”的学习与教学资料库。为了解决部分教师对电子教学资源不了解,对资源描述不清,导致资源检索困难,检索结果偏差大的问题,卢正娟还带领团队特别设计了“智能标签系统”。这个系统从学科、适用年龄、用途、知识点等多个维度对每一个教学资源进行判别和精准标记,支持同时对关键词、学科分类、知识点等多类型标签进行模糊检索,用户只要对所需资源进行一次简单的描述,平台就能通过智能标签系统提取核心信息,智能匹配标签,在海量教学资料中准确定位所需资源。这不仅解决了教学资源检索困难的问题,也改变了过去需要对需求进行多次不同角度的描述,进行多层检索的烦琐步骤,极大提升了资源检索的效率。平台还搭载了智能算法,形成“搜索即推荐”“使用即优化”的双向赋能机制,根据用户的检索历史和偏好,不仅能够为用户精准推荐相关教学资源,还能根据用户的页面停留时长和浏览使用习惯优化推荐内容,充分提高了教育资源的获取和利用效率。
技术赋能:重塑教学生态
“数字教学资源库平台”的诞生,带来的不仅是资源的共享,更是教学流程的重构与教育生态的深刻变革。
对于学生而言,平台突破了传统学习的空间限制。无论身处繁华都市还是偏远乡村,无论置身教室还是家里,只需一台能够连接互联网的电子设备,学生便可随时随地访问优质教育资源,进行自主学习。这种突破物理边界的学习革命,不仅重塑了“教”与“学”的时空关系,更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试点区域数据显示,学生使用“数字教学资源库平台”后,自主学习时间明显增长,自主学习的能力更是平均提升了40%。从平台提供的学习情况监测报告中可以看出,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业质量与使用平台之前相比呈现出显著提升的趋势。
对于教师而言,“数字教学资源库平台”则是教学设计和专业成长的“得力助手”。教师可以利用平台上的资源进行教学设计,丰富教学形式,提升教学质量。比如,语文教师能调取《诗经》的名家吟诵音频片段,并把这些片段融入课堂,丰富了教学形式,也让学生对《诗经》的内容有了具象的认知;数学老师能借用名师微课帮助学生们开拓视野理解抽象概念,通过动态几何演示“勾股定理”的推导过程;英语老师可以调用BBC新闻原声片段训练学生的听力和口语。此外,平台还特别构建了开放共享机制。任何使用平台的教师都可以上传优质的教学内容,名校的教师可以上传优质的课件,偏远地区的教师也可以利用本地优势上传动植物、地貌等教学资料。教师们上传的各种教学资源在经过平台的审核后均可进入资源池,供用户共享。上传优质资源的教师还能够凭借更多的浏览量、好评度获得积分奖励。这种“共建共享”模式不仅能够有效激活教师们创造优秀教学资源的热情,还能够极大拓展平台获取优质教学资源的渠道。去年,云南红河州一位小学教师设计上传的彝族文化主题多媒体课件,在平台上线仅3个月时间,下载量就突破了100万次。这位教师因此获得了平台和当地教育部门、文化部门的联合奖励,她上传的课件让更多的学生更直观的认识了彝族的文化,认识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也为彝族的文化宣传提供了助力。
普惠实践:缩小教育鸿沟
为在偏远地区实现“最后一公里”的教育资源落地,卢正娟带领团队特别设计了专项解决方案:为网络条件较差的学校提供“数字教学资源库平台”离线资源包,资源包内容包含最新的精选课件、教学视频、教案、习题集等,偏远地区的教师无需全程使用互联网和专门电子设备,只用电视、电脑等最基础的设备即可调用核心教学资源进行教学。这样即便偏远地区的互联网条件较差,学生也可以通过老师的教学获取最新的知识。为了进一步方便教学条件较差地区的教师使用“数字教学资源库平台”,卢正娟带领团队开发出了“数字教学资源库平台”的简易版客户端,教师使用手机简单设备也能流畅的调用和使用教学资源。
卢正娟实现教育公平的多方努力已经初见成效,她带队开发的“数字教学资源库平台”以及离线资源包、简易版客户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云南省的试点数据显示,推广使用“数字教学资源库平台”以及离线资源包后,迪庆、红河等偏远地区教师的备课效率提升了65%,学生优质学习资源触达率已经接近昆明、曲靖、玉溪等发达城市水平,城乡学生知识掌握度的差异较试点前明显收窄。“数字教学资源库平台”首页那句醒目的标语:“让每寸屏幕都成为打开世界的窗,让每次点击都绽放智慧的光。”为越来越多教师和学生带去教育公平的希望,众多教育从业者“填平教育鸿沟”的愿景,正在卢正娟的努力下乘着科技的翅膀逐渐变为现实。
站在教育现代化的潮头回望,卢正娟的探索之路给予我们深刻启示:真正的教育创新,既要仰望技术发展的星空,更要脚踏教育本质的大地;既要追求资源供给的“量”的突破,更要实现育人模式的“质”的飞跃。卢正娟这位教育数字化改革的践行者,正以持续创新回应着时代命题,用科技之光点亮教育公平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