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针流转见仁心——针灸专家张博医生的中医诊疗方法创新之路
(作者/周茎幽)诊室的窗台上,几株薄荷在晨光中舒展枝叶。一位年轻程序员正扶着右侧太阳穴,偏头痛他眉头紧锁。张博医生取出一支细长的芒针,从患者眉尾处缓缓进针,针身贴着耳尖上方的头皮平稳推进至耳尖上方。二十分钟后,患者摸着原本胀痛的部位惊讶道:“像有人把压在头上的石头搬走了!”这样的场景,在张博医生的诊室里已是寻常。张博医生专注针灸临床十余年,他不仅是传统针灸技法的杰出传承人,也是勇于突破传统的诊疗方法创新带头人。十余年间,他已经用创新的针灸疗法帮助众多患者成功祛除顽疾,恢复健康。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使人们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的状态,再加上睡眠不足、大量咖啡因摄入,越来越多的人都出现了偏头痛症状。偏头痛虽不致命,但会严重干扰正常生活,并且极难控制。中医将针灸典籍《玉龙歌》中记载的玉竹空透率谷透刺法,作为快速治疗偏头痛的经典疗法。玉竹空透率谷透刺法主张从眉梢凹陷处的丝竹空穴平刺至耳尖直上1.5寸的率谷穴“一针透两穴”,可以疏通经络气血,改善经络阻滞的情况,达到快速缓解偏头痛的效果。然而,张博医生在多年的临床诊疗中发现,经典的丝竹空透率谷透刺法在实际操作中却存在诸多局限。其一,对部分患者无法完成透刺:因为丝竹空透率谷透刺法是在头部接近眼睛的部位直接施针,因此采用的基本为40毫米长的短针。但如果患者头疼症状较重会引起颞肌筋膜张力增加,有的患者还存在颞部筋膜粘连现象。在患者肌肉筋膜张力增加,或者行针部存在筋膜粘连的情况下,短针基本无法完成对丝竹空穴和率谷的透刺。因此这种疗法基本只能用于偏头痛症状较轻,没有导致筋膜张力增加,且行针部位没有病变的患者;其二,无法在透刺的同时松解颞部肌肉:传统疗法采用针体与头皮夹角小于15°的浅表平刺法施针。这种针法仅能作用于颞部的浅筋膜,无法同步松解因为疼痛导致的颞部更深层的肌肉挛缩。因此对伴有颞部深层肌肉挛缩的患者,传统丝竹空透率谷透刺法的作用有限;其三,单路径透刺仅调控丝竹空至率谷局部气血,而偏头痛发作时疼痛可能会蔓延至耳前、顶骨结节等区域,辐射整个颞部。传统丝竹空透率谷透刺法往往无法疏通这些区域的经络,因此对疼痛辐射范围大的患者也难以取得理想疗效。
针对丝竹空透率谷透刺法的这些局限性,张博医生在透彻理解传统疗法的基础上,创新研发了“一种基于芒针透刺法治疗偏头痛的治疗方法”。该方法将透刺针具升级为75—100毫米长的长芒针,以“分层控针”技术实现颞部的动态穿透:针从眉尾的丝竹空穴刺入后,先以10°穿透浅筋膜,再调整至30°松解颞肌中层挛缩肌束,最终以45°抵近骨膜层,通过高频小幅提插精准刺激颞中动静脉旁的交感神经丛,同步抑制血管痉挛与筋膜高张力。这套疗法还极大扩展了透刺疏通经络的范围,芒针从眉尾的丝竹空穴刺入后,透刺的路径除了到传统疗法的率谷穴外,还可向下方延伸至耳尖正上方的角孙穴,以及位于率谷穴前上方的悬颅穴。这样透刺作用的区域就由传统丝竹空透率谷透刺法的一条线变成了一个扇形的刺激区,全面疏通刺激区的经络和气血就能达到缓解整个颞部甚至头部疼痛的效果。临床数据显示,采用传统玉竹空透率谷透刺法进行治疗时,仅有68%患者的偏头痛症状得到了即时缓解。而采用张博医生创新研发的“一种基于芒针透刺法治疗偏头痛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后,接近93%的患者偏头痛症状都得到了即时的缓解,并且48小时内的复发率比采用传统玉竹空透率谷透刺法进行治疗,降低了42%。患者尤女士有长达13年的偏头痛病史,偏头疼每月都会发作4—5次,疼痛每次都要持续12小时以上。反复发作的偏头疼让尤女士非常痛苦,她尝试过无数的疗法,但不是疗效不佳,就是需要非常频繁且长期的治疗,很难坚持。了解尤女士的病情后,张博医生使用他首创的“一种基于芒针透刺法治疗偏头痛的治疗方法”为她进行了治疗,每周为尤女士透刺两次。在治疗的前一个半月内,尤女士的偏头仅发作过1次,且偏头疼的持续时间比治疗前明显缩短,疼痛强度也明显降低了。治疗三个月后,困扰了尤女士13年的偏头痛症状基本不再出现。张博医生通过升级针具和增加透刺穴位,打破了传统透刺法在治疗范围上的局限,为偏头痛针灸治疗技术带来了一次革新,也为中医针灸技法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各种筋骨疼痛跟偏头痛一样,都是比较多发且难以根治的顽疾。在治疗筋骨疼痛,包括颈椎、腰椎疼痛,四肢疼痛、关节疼痛等疾病时,张博医生也有着具有创新意义的独到见解。他在临床工作中发现,筋骨疼痛并不都是因为疼痛部位筋骨损伤和病变导致的,很多筋骨疼痛的成因比较复杂。而传统的“以痛为输”的针灸治疗原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哪里疼就治哪里”,在治疗这些成因比较复杂的筋骨疼痛的时候,往往只能暂时缓解筋骨疼痛的表面症状,而不能触及导致疼痛的深层病灶。就好像灭火的时候只浇灭了表面的火星,却没有触及深层暗涌的火源,这样火就无法被真正扑灭,而且很快会死灰复燃甚至烧的更旺。张博医生认为,治疗复杂成因导致的筋骨疼痛时,不能只聚焦于疼痛的点,而应该全面综合分析患者的症状,找到导致疼痛的根本原因,在缓解表面疼痛症状的同时对导致疼痛的深层病症进行治疗,才能真正达到治愈的效果。比如一位患者因为膝盖和腰背疼痛来就医,张博医生在检查患者情况时发现,患者的膝盖和腰背疼痛部位的组织并未发生损伤和病变。通过对患者的情况进行通盘分析后,他发现患者膝盖和腰背部产生疼痛症状,是脚踝处的陈旧扭伤导致的“远端代偿”。也就是说患者脚踝的陈旧扭伤导致走路和站立时脚踝动作异常。为了保持行走和站立的姿势,他的膝盖、腰部、背部要做更多的工。这样的长期“加班”,导致患者膝盖、腰部、背部的肌肉出现了疼痛。这种情况下如果只是用哪里疼就治哪里的方法,单纯的处理膝盖、腰部、背部的肌肉疼痛,根本无法完全解除患者的痛苦。而且长期下去,因为长期的超负荷工作,患者的膝盖、腰部、背部很可能出现真的病变,导致疼痛的加剧甚至功能性的损伤。因此,张博医生从治疗患者脚踝处的陈旧性扭伤入手,用火针等多种针灸方法对患者的脚踝进行了综合治疗,疏通踝部的经络气血,松解挛缩和粘连的肌肉筋膜,恢复了患者脚踝的正常功能,彻底消除了“远端代偿”的诱因。在治疗脚踝的同时,张博医生也用透刺法等方法对患者的膝盖、腰部、背部肌肉进行了疏通和放松治疗。这样标本兼治的疗法很快就完全解除了患者的病痛。
张博医生把他的治疗理念和方法进行了综合性的总结,形成了一套能够有效根除病人筋骨疼痛的“治疗筋骨疼痛类疾病的创新针灸疗法”。这套疗法从人体力学失衡的源头切入,通过“动态追溯—远端调控—立体疏通—功能重塑”四步法对复杂性的筋骨疼痛进行科学的系统性治疗,达到彻底治愈复杂筋骨疼痛的效果。用张博医生的话来解释,就是:“治疗筋骨疼痛好比清理堵塞的下水道,不能只在堵塞的末端进行疏通,而要顺着管道逆向排查,找到最初导致堵塞的源头。彻底解决了堵塞的源头,下水道也就被真正的疏通了。”张博医生介绍说:“所谓动态追溯,也就是揪出“隐形病根”:医生通过观察患者步态、关节联动模式及特定动作下的疼痛轨迹,还原力学代偿链条,找出引起患者筋骨疼痛的根源。所谓远端调控,就是治理“隐形病根”:在远离患者疼痛部位的“隐形病根”处施针治疗,从根源处解决疼痛问题,防止筋骨疼痛的加重;而立体疏通,其实就是重建疼痛位置的“气血网络”:采用“经筋透刺法”,从疼痛的核心区沿筋膜走向透刺至相邻关键节点,疏通患者脉络,重建疼痛处的气血通路,达到“通则不痛”的效果;功能重塑,就是彻底切断“远端代偿”的链条:在治愈“隐形病根”后,为患者设计全面恢复“隐形病根”功能的恢复方案,防止“远端代偿”复发。这套疗法环环相扣,透刺法、火针法、艾灸、拔罐等多种治疗手法共同作用,为患者规划出了一条集综合治疗和长效康复于一体的健康路径,在治疗筋骨疼痛的同时,也能够为患者带来由内而外的根本性改善。目前,张博医生的“治疗筋骨疼痛类疾病的创新针灸疗法”已在全国多家中医院推广,临床数据显示,使用该疗法对患者进行治疗后,腰椎间盘突出、肩周炎等慢性疾病导致的各种筋骨疼痛的半年复发率普遍下降了超过60%。接受治疗后,患者关节、肌肉功能恢复水平都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张博医生开发的这套“治疗筋骨疼痛类疾病的创新针灸疗法”的“治本断根”“整体治疗”“治疗恢复一体”的诊疗理念,正推动中医筋骨病学逐渐走出单点治疗的传统模式,向着科学整体治疗的先进模式迈进。
张博医生诊室窗边的薄荷依然在轻轻的摇曳,但他手中的银针却早已突破传统诊疗理论二号方法的边界。从改良芒针透刺技法到构建治疗筋骨疼痛的综合治疗体系,张博医生正在以临床难题为路标,凭借对医学事业的无限热忱、对传统针灸技法的深刻理解和勇于突破的创新精神,在传统针灸的沃土上开辟着崭新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