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飞:用设计让医院更“贴心”更“懂人”
(作者/冯悦琳)晨光熹微,陈飞俯身在三米长的设计图纸前,指尖在触控屏上滑动,三维建模软件里急诊大厅的弧形墙体正随压力数据波动。他反复测算轮椅使用者视线高度,将导诊台电子屏下调两指宽,直到模拟界面亮起绿色通行标识,表明这一细微调整能有效提升患者的就医便利性,陈飞才满意地点点头,转而投入到下一个设计细节的优化中。反复推敲毫米级误差对患者体验的影响,时常是陈飞这位医疗建筑设计师日常工作的开始,也是他职业生涯中不断重复的一幕。
陈飞
“医院是生命脆弱时刻的庇护所,设计必须传递安全感与尊严感。”陈飞常将这句话挂在嘴边。作为国内知名的建筑设计师,任职于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同济建筑设计院”)的陈飞曾参与了达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新院区规划设计、宿迁市人民医院扩建项目、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改扩建工程等大量医疗建筑项目的设计工作,对于医院这一特殊公共建筑的设计总结出了自己的一套设计系统,并对其在向智慧医疗时代迈进过程中所需的建筑要求有着独到的见解。对此,陈飞提出了“三层关怀体系”——认知友好、功能安全、情感共鸣,这是其医院建筑设计的纲领。基于这一体系,陈飞在设计过程中摒弃浮夸的视觉修饰,专注于从认知心理学、人体工程学、社会行为学出发,构建“以人为核心”的医疗环境设计框架,以期消除医院建筑固有的冰冷感与疏离感,营造一个更加人性化、温馨舒适的就医空间。
陈飞作品——宿迁市人民医院设计概念图
陈飞将标识系统视为人性化关怀的第一触点。在陈飞看来,医疗空间不仅是治疗的场所,更是患者心理与情感的重要载体,标识系统作为空间与患者之间的桥梁,必须超越简单的指引功能,成为缓解焦虑、提升体验的关键工具。对此,陈飞提出了“四维感官协同设计法”,将复杂的医疗导航转化为直觉化体验,通过多模态感官引导构建患者心理安全感。陈飞在其所参与的多家医院设计中都采用了这一创新方法论,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具体实践中,“四维感官协同设计法”从四个维度展开,来提升医疗空间的使用体验与强化人文关怀。第一维用颜色“说话”,即建立色彩与功能的生物性关联,通过颜色进行心理暗示,对患者达成情绪引导与危机预警。例如,将急诊区的标识采用国际通行的红色(RGB 255,0,0)强化紧迫感,门诊部的标识使用蓝绿色系降低焦虑值而住院部的标识则运用温馨明亮的黄色或橙黄色调营造温暖氛围。第二维让图形做“向导”:用象形图标构建视觉导航:如“心跳波纹”图示直指心内科,“骨骼拼图”造型对应骨科等,再用三维箭头嵌入距离参数(如“放射科←37m”),将抽象方位转化为可量化的空间认知,让患者通过视觉测量建立空间掌控感。第三维把信息“放大”:医院里的所有标识都要遵循无障碍黄金法则——发光标识亮度维持在300—500lx以避免眩光,1:15的标识高度视距比,确保弱视群体能在5米外清晰捕获信息;地面主要路径每8米设置重复导向标识,确保信息连续性。此外,在关键节点设置触觉导盲带与语音播报桩,形成多模态感知触达,确保视障、听障及认知障碍群体皆能自主完成90%以上的常规路径导航。第四维打破语言“墙”:重点标识采用中英文上下错位排版,字体大小遵循中文:英文=3:2的比例规范,在跨文化语境中实现医疗符号的普适性表达,使外籍患者在语言不通的情况下也可完成基础定位。这四个维度的设计细节如同齿轮咬合——当色彩稳住情绪、图形指明路线、信息消除疑惑、双语贯通文化时,患者不再需要思考“该往哪走”,身体早已被空间温柔牵引,轻松完成就医流程中的每一个环节。
陈飞设计的医院标识
陈飞人性化关怀的第二触点是构建系统性安全设计思路,其核心观点是“安全设计应超越物理防护,成为空间与使用者间的无声对话”。陈飞认为,真正的安全保障不应依赖个体的警觉性或适应能力,而应通过设计让空间本身具备预判风险、包容差异、主动防护的智慧。他进一步强调,医疗安全设计既要遵循国际通用的工程标准,又要超越物理防护的局限,从心理层面建立患者与家属对医疗环境的深层信任。通过对上千例医疗意外事件的深度分析,陈飞发现85%的安全风险源于空间未能提前预判人类行为的脆弱性,传统“事后补救”式的安全设计在风险防范上存在根本性滞后。这一深刻洞察直接催生了他提出“4A安全响应法则”,即将安全设计从物理维度延伸至行为预判与心理干预,形成了一套集预判、适配、缓冲、示警于一体的全方位安全策略。
陈飞提出的这一法则也是从四个方面来提升医疗空间的安全性与人性化水平。首先是预判(Anticipate),通过数据建模识别高频风险场景,在空间布局中提前化解潜在危机,如考虑轮椅使用者和步行困难的患者,在残疾人使用的楼梯均设有休息平台,平台两侧设置扶手,避免因患者行动不便或体力不支导致意外发生;其次是适配(Adapt),将通用设计原则与医疗安全标准融合,确保每项防护措施同时满足功能性与人性化需求,如将医院导诊台边缘打磨成圆角,台面高度设置65cm/75cm双档位,既满足轮椅患者平视交流,又避免儿童奔跑时髋部撞击;再次是缓冲(Absorb),在风险无法完全消除时,通过材料科学与人体工程学的结合,将伤害值降至生理与心理可承受范围内,如在精神科病房通道墙面安装吸能树脂防撞条,内部填充慢回弹海绵,表面覆着亚光柠檬黄色涂层,既降低冲击伤害值,又通过色彩缓解紧张患者情绪;最后是警示(Alert),用非语言化的环境信号构建直觉化的安全认知网络,避免信息过载引发的二次焦虑,如在台阶边缘铺设高对比度色块,通过色彩跳跃性变化形成视觉震荡,即便在余光扫视下也能触发本能警觉。
陈飞的“4A安全响应法则”通过“预判风险、适配需求、缓冲伤害、直觉示警”四步闭环,将安全设计从被动补救升级为主动预防。该法则以系统性思维构建了一套普适性的安全设计逻辑框架,不仅被医疗建筑界广泛采纳,更因其对“人类脆弱性”的本质洞察,被不同领域的建筑设计师采用至教育、养老、商业等多个公共空间的设计,推动了安全设计理念的跨越式发展。当安全设计突破功能分区的局限,转而成为空间与使用者间的无声对话,专业标准与人性化需求便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共生。
陈飞设计医导台
光环境调节体系是陈飞人性化关怀的第三触点。他将医疗空间的光线视为“隐形治疗师”,通过科学的光谱设计,将灯光照明升级为兼具生理调节与行为引导的双重功能。在达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的设计,这一理念落地为两大协同运作的光环境系统。在病人区域建立昼夜节律同步系统,通过模拟自然光变化辅助患者治疗,病房顶灯采用2700K—5000K无极调色温技术,晨间以冷白光(照度300lx)模拟清晨自然光线,唤醒患者生理机能,夜间则切换至琥珀色暖光(照度50lx)促进褪黑素分泌,提高患者睡眠质量;特别设计的40°窄角床头灯,在病床阅读区形成150lx无影光域,既满足治疗文书查阅需求,又避免夜间干扰邻床休息;走廊夜灯嵌入毫米波雷达,通过步态识别自动激活2米半径的微光路径(照度10lx),既防范患者跌倒风险,又避免传统常明夜灯对睡眠节律的干扰。在公共区域,陈飞则构建行为引导光网,候诊区天花板嵌入智能光幕,通过色温渐变(4500K—5700K)配合等候时长,缓解患者焦虑情绪;诊室入口的动态光流以亮度梯度形成视觉牵引,引导患者自然聚焦就诊窗口,减少因环境陌生产生的迟疑;急救通道地面预埋的LED矩阵,遇突发事件时激活12Hz红色脉冲光流,引导人群快速躲避,让急救车快速通行,较传统声光警报提升60%的疏散效率。这两大光环境系统以神经照明理论为基底,通过22项光参数与人体生物钟的算法匹配,使光环境从基础照明进化为“精准化的健康干预工具”。当光线成为空间与身体的对话媒介,医疗建筑便实现了“以光愈心”的温度传播。
“医疗建筑的本质是减轻痛苦,托举生命。”对于究竟该如何设计医院建筑,以更好地服务于患者与医护人员,陈飞如此表示道。在多年的工作中,陈飞促成了众多大型医院项目的成功落地,为我国建筑以及医疗事业的发展均贡献良多。那些跃动于图纸上的线条不仅是空间规划,更是他对生命尊严的深情注解。如今,他依旧每日奔波于工地与实验室,深入钻研建筑设计学、材料科学与人体工程学等领域的最新成果,力求让每一座医院都不再是冰冷的建筑,而是一个充满温情、等待被赋予温度与希望的生命体。